2.unique_ptr
C++11引入了许多便捷的功能,其中也包括这个,在用之前我们可以先看下底层:

可以清楚的看到,unique_ptr中的拷贝构造和赋值操作符delete了,所以也就意味着,他和auto_ptr有区别,控制权唯一,不能随意转换。用法都差不多:
- unique_ptr<Base1> base1(new Base1);
- unique_ptr<Base1> base2;//但是不能用拷贝构造和等号赋值把base1赋值给base2了
但是如果想切换控制权的话也不是没有办法,我们可以看到还有个这样的函数:


要理解这两个函数,首先要理解c++11引入的move和forward;而要理解move和forward得先理解左值和右值概念。所以还是讲全一点吧(已经了解的就直接跳过可以):
补充知识点(其实可以直接看我下一篇更方便理解:点击打开链接):
1、左值与右值:
左值指的是既能够出现在等号左边也能出现在等号右边的变量(或表达式),右值指的则是只能出现在等号右边的变量(或表达式)。需要注意的是,左值是指表达式结束后依然存在的持久对象,而右值是指表达式结束时就不再存在的临时对象。T&
指向的是 lvalue,而 const T& 指向的,却可能是 lvalue 或 rvalue,左值引用&与右值引用&&(右值引用是c++11加上的)。
2、move和forward:
需要明确的是,move函数可以是用于构造函数,也可以用于赋值函数,但都需要手动显示添加。其实move函数用直白点的话来说就是省去拷贝构造和赋值时中间的临时对象,将资源的内存从一个对象移动到(共享也可以)另一个对象。官话是:c++11 中的 move() 是这样一个函数,它接受一个参数,然后返回一个该参数对应的右值引用。
std::forward<T>(u) 有两个参数:T 与 u。当T为左值引用类型时,u将被转换为T类型的左值,否则u将被转换为T类型右值。如此定义std::forward是为了在使用右值引用参数的函数模板中解决参数的完美转发问题。
其实这里说的不够清晰,下次翻译一篇国外的解释,阅读下来就能很好理解move这个概念了,这里先不深入。
回到这张图,这两个函数体也就很明朗了——重载move版本的拷贝构造函数以及重载move版本的等号赋值函数。
意思就是:把右值的对象(right)移动给左值(_myt&),并且右值清空。
那么用法来了:
- unique_ptr<Base1> base1(new Base1);
- unique_ptr<Base1> base2=move(base1);//base1变成empty
- unique_ptr<Base1> base3;
- base3 = move(base2);//base2变成empty
其它的成员函数就不一一赘述,和auto_ptr大致上是相同的。总结,某种程度来说比auto_ptr更为安全,适用部分特殊情况。
3.shared_ptr
如果完全理解了上面两个ptr的底层,那么shared_ptr的也就容易理解多了。但是和前两者有很大区别——
前两者控制权唯一,切换的时候把前面的清除。而shared_ptr不会,照例看下底层:


很显然,可以直接赋值和调用拷贝构造函数,且不会清空原本的智能指针。用法就很简单了:
- shared_ptr<Base1> base1(new Base1);
- shared_ptr<Base1> base2=base1;
- shared_ptr<Base1> base3;
- base3 = base2;//三个共享一个
有个地方需要注意,当删除一个智能指针时,并不影响其它两个智能指针的继续使用。因为该片内存添加了一个引用计数,每shared_ptr一次,引用计数+1;每次调用析构函数,引用计数减一。直到最后一个智能指针删除,才会释放内存。
注意:
1、在继续查看时,你会发现以下两个函数:


其实就是和unique_ptr一样可以通过move来切换控制权,这个时候是切换,不是共享了。
2、接下来继续翻看,还有两个函数:

(其实auto_ptr也有,只是一样,没必要截图了)也就是说,auto_ptr和unique_ptr都可以通过move函数转换成shared_ptr类型,当然,一样是切换控制权的形式,即旧的置空。
用法如下:
- auto_ptr<Base1> base1(new Base1);
- shared_ptr<Base1> base2=move(base1);
weak_ptr更像是shared_ptr的助手:
1、他不像其余三种,可以通过构造函数直接分配对象内存;他必须通过shared_ptr来共享内存。
2、没有重载opreator*和->操作符,也就意味着即使分配到对象,他也没法使用该对象
3、不主动参与引用计数,即,share_ptr释放了,那么weak_ptr所存的对象也释放了。
4、使用成员函数use_count()可以查看当前引用计数,expired()判断引用计数是否为空。
5、lock()函数,返回一个shared_ptr智能指针:

也就是让weak_ptr观测shared_ptr智能指针,并且在需要时候通过lock函数返回一个shared_ptr。
6、此外,百科上说:助手类enable_shared_from_this的Shared_from_this会返回this的shared_ptr,所以只需让要被shared_ptr管理的类继承它即可。我倒是没试,有兴趣的可以试试,大致意思也就是这般。
——————————end————————————————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最近开始拜读侯捷先生翻译的《C++标准程序库》,看到智能指针的最后对于auto_ptr_ref的存在有点迷糊,感觉书上没有讲透它的存在意义,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才算是稍微清晰了一些。在这里我假设大家都阅读过这本书的auto_ptr相关知识了,如果不太明白可以去看考该书第四章的相关部分。
我们知道,auto_ptr的一大特点就是对于下属数据的唯一控制权,也就是说不准多个auto_ptr控制同一个数据,这样当auto_ptr被删除时,其控制数据也被删除,这时我们再引用其他的auto_ptr时就会出现严重的问题,因此auto_ptr在进行复制构造或者是赋值的时候会进行一个操作:控制权转移。看下面的代码:
auto_ptr<int> p(new int(3));
auto_ptr<int> q(p);
cout << "p = " << p.get() << " q = " << q.get() << endl;
最终输出时,p的结果为0,而q的结果为3的地址(get方法获得的是数据的地址),这说明在复制构造的过程中p将数据的控制权转交给了q,因此p里面是空的。同样,赋值操作会带来相同的结果。
auto_ptr<int> p(new int(3));
auto_ptr<int> q = p;
cout << "p = " << p.get() << " q = " << q.get() << endl;
我们注意到,目前的所有代码auto_ptr都是作为左值出现的,那如果auto_ptr作为右值出现的话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下面的这据代码:
auto_ptr<int> p(auto_ptr<int>(new int(3)));
如果要是没有auto_ptr_ref的话,在标准c++环境下进行编译,这句代码连编译都过不去,原因就是非常量引用不可以做右值。这是在c++设计之初规定的,因为右值如果是非常量引用(references-to-non-const)会导致一些程序员们不想看到的情况发生。(具体可以参见More Effective c++的Item19,不过针对一些朋友可能找不到的情况,我在文章最后做了一下解释,想要看的朋友可以直接翻到最后先看看)
而在auto_ptr的设计过程中,因为考虑到控制权转移的问题,在进行复制构造和赋值重载的时候右值不是auto_ptr& const rsh,而是auto_ptr& rsh,下面给出c++STL的相关源代码:
typedef auto_ptr<_Ty> _Myt;
explicit auto_ptr(_Ty *_Ptr = 0) _THROW0()
: _Myptr(_Ptr)
{ // construct from object pointer
}
auto_ptr(_Myt& _Right) _THROW0()
: _Myptr(_Right.release())
{ // construct by assuming pointer from _Right auto_ptr
}
在定义auto_ptr的复制构造函数时,没有使用const声明,这是为了能够顺利调用到右值的release()函数,将右值的数据控制权释放掉,release()会返回数据的指针并交给左值进行管理。而auto_ptr_ref的存在正是为了解决这个困扰人的问题,它作为一个中间左值解决了这个问题。(要不是c++的设计者们想到了这个方法,也许stl中就不会存在auto_ptr这个东西了)
为了便于理解auto_ptr_ref,这里给出auto_ptr_ref在STL中的定义代码:
// TEMPLATE CLASS auto_ptr
template<class _Ty>
class auto_ptr;
template<class _Ty>
struct auto_ptr_ref
{ // proxy reference for auto_ptr copying
explicit auto_ptr_ref(_Ty *_Right)
: _Ref(_Right)
{ // construct from generic pointer to auto_ptr ptr
}
_Ty *_Ref; // generic pointer to auto_ptr ptr
};
结构其实非常简单,它只保存了一个数据指针,并且其构造函数被声明为了explicit(显示构造),c++的设计者们同时还向auto_ptr中加入了这个方法:
template<class _Other>
operator auto_ptr_ref<_Other>() _THROW0()
{ // convert to compatible auto_ptr_ref
_Other *_Cvtptr = _Myptr; // test implicit conversion
auto_ptr_ref<_Other> _Ans(_Cvtptr);
_Myptr = 0; // pass ownership to auto_ptr_ref
return (_Ans);
}
auto_ptr(auto_ptr_ref<_Ty> _Right) _THROW0()
{ // construct by assuming pointer from _Right auto_ptr_ref
_Ty *_Ptr = _Right._Ref;
_Right._Ref = 0; // release old
_Myptr = _Ptr; // reset this
}
这两段代码很重要,我们来模拟一下编译器的编译过程,就拿最开始我们编译不过去的那句话作为例子:
auto_ptr<int> p(auto_ptr<int>(new int(3)));
1、编译器首先处理auto_ptr<int>(new int(3)),这里面生成了一个临时变量,这个变量作为左值参加了本次运算,并且包含了数据3
2、编译器将临时变量丢给auto_ptr<int> p()中继续构造,但是auto_ptr中并没有auto_ptr(auto_ptr& const rsh)这个方法,于是编译器就没有办法了···
3、这时候编译器开始尝试用其他方法解决问题,它注意到了有一个operator是 auto_ptr_ref<int>()的东西,于是编译器尝试隐式转换是否能够成功,这次它成功了,并且产生了一个auto_ptr_ref
4、编译器将auto_ptr_ref甩给auto_ptr<int> p()继续尝试构造,这时候编译器发现有一个方法auto_ptr(auto_ptr_ref<_Ty> _Right),而且这里面的参数不是引用,而是常值调用,编译器非常高兴的将auto_ptr_ref交给auto_ptr从而完成了构造
这样一来编译器通过绕了一个圈,就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最关键的地方还是通过一个隐式的转换从而避开了非常量引用不能作为左值的问题。既然复制构造能够解决,那赋值操作也是可以的:
_Myt& operator=(auto_ptr_ref<_Ty> _Right) _THROW0()
{ // assign compatible _Right._Ref (assume pointer)
_Ty *_Ptr = _Right._Ref;
_Right._Ref = 0; // release old
reset(_Ptr); // set new
return (*this);
}
同样的原理,转换后绕过const做到了这一点,就完成了赋值操作了。所以说这个auto_ptr_ref的存在意义就是通过规避非常值引用不能作为右值这么个事情才存在的,理解了这一点,auto_ptr_ref存在的意义就会清晰一点了。
注:关于非常量引用不能作为左值的问题
本文章中涉及到了中间变量这么一个东西,就是在auto_ptr<int> p(auto_ptr<int>(new int(3)))这句话里面,编译器第一次是生成了一个中间变量,然后传入到p的构造中去尝试。大多数人都把中间变量当做const看,倒是也可以,因为是const类型,因此也无法传入auto_ptr的那个非const复制构造中去。
但是中间变量这个东西也是可以被赋值的···所以又有另一种解释方法,c++在设计之初考虑,一个参数如果是以非常值引用的形式进入方法内部,那么编译器有理由相信这个值可以被更改,并且在方法结束后,这个被修改的引用还是有可能会发挥作用,为了防止修改导致的无法预料的错误,编译器要求右值是不能被修改的,rsh中的r解释成read就可以很好的表示这个意思了。而中间变量作为一个参数传递到方法中后用完就被抛弃了,修改它也没什么意义了···因此c++在设计时就要求不准修改中间变量以避免一些非常规的错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