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微信小程序个人笔记总结
先讲一下编辑器的结构目录(文档中的“配置”部分):
1.小程序中一个页面对应一个文件夹
2.pages文件夹里面的index文件夹为首页面,index里的index.js文件负责定义首页面数据,生命周期,事件方法
3.index里的index.wxml负责页面的结构,用微信自定义的组件代替了Html里的标签,
4.utils 文件夹里的项目为全局项目
App.json 进行全局配置:
决定页面文件的路径(字符串“路径+文件名”)
窗口表现(状态栏,导航条,标题,窗口背景色)
网络超时时间
最下面有一个Project.config.json 配置文件。
Project.config.json 配置文件,以代码方式记录个人的配置选项,还可以通过页面的详情按钮手动配置,相应的配置文件中的代码也会相应自动做更改。此文件的作用是用户在换了编程环境后直接导入此配置文件后不用手动再配置一遍。
下面到了逻辑层与视图层:
先讲什么是逻辑层:小程序开发框架的逻辑层由 JavaScript 编写。
视图层:框架的视图层由 WXML 与 WXSS 编写,由组件来进行展示。
逻辑层将数据进行处理后发送给视图层,同时接受视图层的事件反馈。
App() 用来注册一个小程序
完成初始化时调用onLaunch
启动时触发onShow
Page()用来注册一个页面,接受一个object参数,object内容在页面加载时会进行一次深拷贝
页面路由:
首先要理解的是各个页面是以栈的方式进行存储,以数组形式按栈的顺序给出,第一个元素为首页,最后一个元素为当前页面
要理解微信开发文档中路由的触发方式以及页面生命周期函数两部分的内容,毕竟手机的屏幕大小有限,所以避免不了会进行多个页面的切换。
两个生命周期函数:
onShow 展示最新数据
onload 展示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