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教学与科研
剑桥杂感三十六之教学篇
来剑桥快一年了,期间啰啰嗦嗦写了不少胡思乱想,总觉得缺了点什么,转辗反侧,推窗一看,原来是忘了本了:教学问题吧!
非常有趣的是,牛津和剑桥的大学都没有围墙,即使是游人也尽可自由出入,一幅清明上河图的蒸蒸景象,甚是谐意好看!但如果你以为这样就会出入于无人之境的话,那就错了,这两所大学都会无中生有,硬生生地在街头巷尾、水边桥下树起一座座庭院,美其名曰:College(学院),至此,游人止步,闲人免进。
学院虽然是封闭的,但是教与学却是开放的很,每个学年时间都不太长,三学期总共才150多天,大学生每学期才选4、5门课,每门课每周只上1、2个学时,数量上比国内大学生是少多了,但质量却无法相提并论,虽然这里很少采用闭卷考试,但就是大报告的形式足以把这些未来之星们搞得焦头烂额、张口结舌、目光呆滞。一般而言,课堂上与国内没有太大区别,既有讲授,也有交互等等,区别在于老师的讲述实在是太新,有的甚至把刚发表的论文作为授课内容,对此一无所知的学生们那个忙啊,全校一百多座图书馆的有关书籍经常被洗掠一空,万一实在跟不上怎么办呢,那easy,下学年再选此课即可,若敢在课程大报告方面动歪心眼小心思,对不起,您请走好(这也许是国内无法与之匹敌的地方之一吧)!另外,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辅导老师,剑桥不久前是一对一的,或许是最近经济不景气之故吧,有些渐渐地被改成了一对二甚至一对多了,不要小看这种每周一次的辅导,却是检验师生水平的大好时机,老师的水平如何?学生的进步如何?一目了然:若你水平不行?不要说没人选你很尴尬,就是八抬大轿抬你去上课恐怕也想钻地缝吧!若你进步甚微,不要说心理上承受棍棒交加之苦,但是那一眸问号就足以被秒杀喽(与此相比,国内据统计竟有70%左右的大学生要求自己的老师给自己加过分!)!
说起教学,那就不能不说一下两件最普通的相关事情,一是查资料,二是讲课问题。笔者发现,到这里读书的国内研究生普遍反映:在这里,根据老师提供的书单或论文目录,很快就能找到该领域的经典和大师,按图索骥,对本课或本领域的来龙去脉、故事情节、未来趋势很快就胸有成竹,迷惑期很短(这一点国内好像问题也不少,仅看有些刚出的教材就更云里雾里了)!至于讲课,一般老师在剖析完问题后,很快就介绍有关的研究方法,使学生很快就领会到怎样使用这些具体的方法来解决具体的问题,以及如何借鉴新的方法解决旧的问题等等,学生们如此一来常常会感到科研并不神秘和高不可攀,看得见、够得着(相比之下,有些国内老师讲完这门课,同学们不是问题不明白,就是不知如何解决问题,敬畏之心不觉油然而生,试问谁之过呢?)
很想多写一些有关教学方面的体会,但转念一想,主要的、重要的已说到了,万一有中生无,形聚神散起来,还不如此更好!就此撂笔,不妥处,欢迎大家拍砖,不过以防万一,我已备好头盔和甲胄,没办法,虽人高马大,但自小挨打,唯一的缺点就是胆小如某!呵呵
剑桥杂感三十七之科研梦
说起剑桥的科研来,一般很少在这里能听到创新和责任之类的豪言和壮语,更多的是:走,出去喝一杯去!这一走,常常是许多熟悉的抑或不熟悉的人们围在一起一杯啤酒、一杯咖啡就是大半夜,山南海北,天高地阔,云山雾罩,胡吹海防,没边没捞... 这里没有信誓旦旦的理想、奋斗、计划、争优之类的东东,有的尽是些热情、好奇、自然、交流之类的西西,这里很少谈诺贝尔这类的奖项,不是因为其太多了(89项,世界此奖最多的学校),而是很多没拿该奖的实在比拿该奖的人更牛(想想也是,1901年诞生的奖怎好颁给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等人呢?)。
实事求是地讲,若用国内二流高校的教师考核标准来实施于此,这里的老师大部分都得老老实实地卷起铺盖卷,其中原委却也是中国高校教师们的不幸,有人曾这样说:每个人一生中都有一段纯洁的爱,它不关乎物质,是没有理由,是没有原因的心动... 我多么想借这句话向教育部、国务院表白啊!这可是真诚之扰啊!
剑桥的老师们和全球著名学府的老师们一样,都特别爱到中国去讲学、做报告,说向往一词也不过分,原因很简单:中国现在特别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除了到会听讲的人山人海外,会后的待遇更会让他们回去后多年绕梁:在中国,才能亲身感受到剑桥大学教授的分量,而在这里,也就是一亲爱的路人甲吧!写至此,忽然想起:假如咱们国家把自己的老师稍微解放一点,把外来的名师稍微人化一点,结果会怎样呢?
这里的名师很多,所以磁场效应很强,如维特根斯坦和徐志摩就是慕罗素之名而到康桥的,斯蒂夫.霍金就是冲着福雷德·霍伊尔的威名而投奔剑河之畔的,图灵也是为了哈代的课而毅然决然跑到Cambridge的,其马拉松成绩还赢过奥运会亚军...话已至此,很多人以为真是名师出高徒,实则不然,剑桥科研最厉害的当属其“轻松地发散”,而不像国内那样的“紧张地收敛”。
所谓“轻松地发散”是指各学科之间不是申请书上的交叉融合,而是啤酒加咖啡之间的渗透,剑桥的本科生住宿就是不同专业按所属学院混住,硕士、博士更不必说(并且没有硬性发论文的要求),白天大家选上不同的课,晚上卧谈会上就搅在一起卖弄显摆一番,实在不过瘾,就"走,出去喝一杯去!"。学生们如此,亲爱的路人们(老师们)亦然!自然界本来就不分学科,遵循自然规律,想不出牛顿、达尔文都难,而我们大学一开始就理工农医文史哲,然后硕士博士分专业住宿,老师们除了为了项目申请书和到账经费交叉一把、融合一下(不排除有少数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情境),哪里还有太多的遵循自然规律,即使的社会规律也只是遵循千人、百人之类的计划,而不是人类发展应有的道理,这样就是跪求类似亚当史密、凯恩斯、马克思、图灵等人成果的出现也是缘木求鱼吧!
我喜欢老鹰酒吧的啤酒,也喜欢苹果园的咖啡!真想回国后,办个相似的店子来,请科学网里的老师同学和科学网之外的同仁朋友每日一聚,每周一歌... 店东家竟然是教育部!
叮铃铃... “好了,别睡了,该上班去了......”
“啊...别吵了,才10点半嘛!让我再睡会吧!求您了!”
“还想不想挣钱了,还想不想吃饭了...”
“哎哟,我的妈呀,快给我上衣!”
... ...
《追问人工智能:从剑桥到北京》
前 言
一个地方不在大小,关键看有无灵气,剑桥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不但有山有水,还有剑有桥。那里的山其实就是一个小土坡,一个罗马人的兵营城堡(camp castle)遗址,但站在那里可以俯瞰整个剑桥的景色,让人久久不愿离开。那里的水就是流淌了数千年的康河(Cam River),不深不宽,流过几座著名学院的石桥、木桥、铁桥(bridge),山水由桥相连, “cam+bridge”,自然就构成了剑桥(Cambridge)。有山有水有桥的地方 多了,为什么就此处那么有名呢?原因是这里有剑,还不是罗马人的剑,而 是英国人的剑,英国人用这把锋利的剑为人类开辟了一个新的世界,认识到 了宇宙和人类的秘密,本书就是试图发现发现这些秘密的秘密,同时也试图 延续这些发现,让那棵苹果树在肥沃的东方土地上不断地开花结果,生生不 息,绵绵不断,进而铸剑建桥,使得东西方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本书是笔者 2012 年 10 月~ 2013年10月在剑桥大学访学时的所 看所感所思所悟,结合科学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观察思考;回国后针对起源于剑桥的人机交互技术、智能科学历史渊源,进行深入细致的梳理和分析,并结合自己正在进行中的人机融合智能研究展开本质性探讨和思考,比如在自主系统、机器学习、深度态势感知、人-机-环境系统、智能哲学、人机交互、军事智能、机器人、智能传播等方面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初步勾勒出了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变化。这些思考有的与剑桥有关,有的表面上虽看不出有直接关系,但也有某种内在的联系,可谓弦外有音、言外存意吧!总之,写作本书的目的实在是单纯:师夷长技以治己!正应了那句歌词所写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小议智能中的计算与算计
1、智能系统的关键在于“恰到好处”的被使用,人类智能的关键在于“恰到好处”的主动预值—提前量,人机融合智能的关键在于“恰如其分”的组织“主动安排”和“被动使用”序列。
2、计算是用已知量算出未知量,算计是有目的的估计。算计里有算有计,可以穿越非家族相似性。计算可以从未知到已知,而算计可以从未知捕捉到已知。计算是根据事实推出价值,而算计却常常凭借反事实甚至反价值的成分进行想象。
3、计算是以有条件开始的,算计是以无条件开始的。所有的计算都得使用范围内共识规则推理,算计则不然,它可以进行非范围内非共识规则想象。计算的算是推理,算计的算是想象,计算的计是用已知,算计的计是谋未知。
在教学与科研中,咱们计算的太多了,算计的太少了!
正可谓:大头不算小头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