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与闭包(四)

本章详解执行上下文
原型与闭包(四)

原型与闭包(四)

在执行代码之前,首先将创建全局上下文环境
然后是代码执行。代码执行到第12行之前,上下文环境中的变量都在执行过程中被赋值。
执行到第13行,调用bar函数
跳转到bar函数内部,执行函数体语句之前,会创建一个新的执行上下文环境
执行到第5行,又调用了fn函数。进入fn函数,在执行函数体语句之前,会创建fn函数的执行上下文环境,并压栈
待第5行执行完毕,即fn函数执行完毕后,此次调用fn所生成的上下文环境出栈,并且被销毁(已经用完了,就要及时销毁,释放内存)

只有函数可以创建作用域

原型与闭包(四)
作用域有上下级的关系,上下级关系的确定就看函数是在哪个作用域下创建的。例如,fn作用域下创建了bar函数,那么“fn作用域”就是“bar作用域”的上级。
作用域最大的用处就是隔离变量,不同作用域下同名变量不会有冲突;
作用域在函数定义时就已经确定了。而不是在函数调用时确定

原型与闭包(四)
第一步,在加载程序时,已经确定了全局上下文环境,并随着程序的执行而对变量就行赋值。
第二步,程序执行到第27行,调用fn(10),此时生成此次调用fn函数时的上下文环境,压栈,并将此上下文环境设置为活动状态。

第三步,执行到第23行时,调用bar(100),生成此次调用的上下文环境,压栈,并设置为活动状态。
第四步,执行完第23行,bar(100)调用完成。则bar(100)上下文环境被销毁。接着执行第24行,调用bar(200),则又生成bar(200)的上下文环境,压栈,设置为活动状态。
第五步,执行完第24行,则bar(200)调用结束,其上下文环境被销毁。此时会回到fn(10)上下文环境,变为活动状态。
第六步,执行完第27行代码,fn(10)执行完成之后,fn(10)上下文环境被销毁,全局上下文环境又回到活动状态。原型与闭包(四)

如果要查找一个作用域下某个变量的值,就需要找到这个作用域对应的执行上下文环境,再在其中寻找变量的值。
原型与闭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