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学习篇(一)
CSS (Cascading Style sheets) 中文译名为层叠样式表,用来美化网页的样式和排版,例如修改文字的大小、颜色、间距等,将页面内容分割成多列或者添加背景图等等。
CSS主要是由规则来组成,一个规则由一个选择器和一个或多个属性组成:
h1 {
color: blue;
background-color: yellow;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p {
color: red;
}
例如上面这里就有两条规则,h1和p分别是两个选择器,用来筛选要改变样式的页面元素,而里面color、background-color等都是属性,其冒号后面对应的属性值,用来指定对应元素的样式属性值。
CSS工作原理
当浏览器展示HTML的内容之前,需要加载CSS文件,并将对应的CSS规则附加到DOM树,然后浏览器才显示出样式化的DOM树内容:
添加CSS的方式
添加CSS到HTML的方式有三种:外部样式表、内部样式表和内联样式。
外部样式表
在<head>中添加link标签,通过指定href属性来定位外部样式表的位置,可以是本地也可以是远程CSS文件:
<head>
<link rel="stylesheet" href="style.css">
</head>
内部样式表
在<head>中添加<style>标签,然后直接在里面添加CSS规则:
<style>
h1 {
color: blue;
background-color: yellow;
border: 1px solid black;
}
p {
color: red;
}
</style>
内联样式
直接在HTML元素中添加style属性,每个属性之间用分号分割:
<body>
<h1 style="color: blue;background-color: yellow;border: 1px solid black;">Hello World!</h1>
<p style="color:red;">Test</p>
</body>
总的来说,使用外部样式表最高校,重用性高,而内部样式表可以在外部样式表的前提下针对特定页面进行修改,内联样式虽然它的优先度最高(优先于外部和内部样式表的样式),但由于与HTML结构混合编写导致后期难以维护所以正式项目应尽量少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