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6第六章笔记
df (disk filesystem)
- 用于查看已挂载磁盘的总容量、使用容量、剩余容量等,可加可不加参数。
- 默认以KB为单位:
- 例:
df的常用选项“-i”、“-h”、“-k”和“-m” - -i:表示查看inodes的使用状况,如果已使用到100%,即使有富余,也提示已满。
- -h:表示使用合适的单位显示
- -k、-m分别表示以KB、MB为单位显示
du (disk useage)
- 用来查看某个目录或文件所占空间的大小
- 格式:du [-a b c k m s h] [文件或者目录名]
- -a:表示全部文件和目录的大小都列出来。如果不加参数,只会列出目录(包含子目录)的大小。如果不指定单位,默认单位为KB。
- -b:表示列出的值以B为单位输出。
- -k:表示以KB为单位输出,与默认单位一样。
- -m:表示以MB单位输出。
- -h:表示系统自动调节。
- -c:表示最后加总。
fdisk
- 格式:fdisk [-l] [设备名称]
- 选项“-l”后面不加设备名称,会直接列出系统中所有的磁盘设备以及分区表;加上设备名称,就列出该设备的分区表。
- fdisk命令如果不加“-l”选项,会进入另一模式,在该模式下,可以对磁盘进行分区
- 例:
“m”表示显示常用命令 | “p”表示打印当前磁盘的分区情况 |
---|---|
“n”表示建立一个新的分区 | “w”表示保存 |
“q”表示退出 | “d”表示删除一个分区 |
- “-l”例:
- 删分区: - 例:
格式化磁盘分区
- 磁盘分区虽然分好区,但暂时还不能用,需要对每个分区进行格式化。
- 格式化就是安装文件系统
- 命令:mke2fs、mkfs.ext2、mkfs.ext3、mkfs.ext4和mkfs.xfs
-b:表示分区时设定每个数据区块占用的空间大小 | -i:表示设定inode的大小 |
---|---|
-N:表示设定inode的数量 //有时候默认的inode不够用,要自定义 | -c:表示格式化前,检查磁盘是否有问题 |
-L:表示预设该分区的标签 | -j:表示建立ext3的分区 //如果使用mkfs.ext3格式,就不需要加选项 |
-t:用来指定文件系统的类型 |
- 例:
e2label
- 用于查看或修改分区的标签,它只支持ext格式的文件系统,不支持XFS文件系统。
mount
- 格式化后的磁盘是一个块设备文件,类型为b ·不能直接在文件里写数据
- 挂在某个分区前,需要建立一个挂载点,挂载点以目录形式出现的,必须是空目录
- 常用的选项:“-a”、“-t”和“-o”
- “-t”:用来指定挂载的分区类型,默认不指定,会自动识别
-
“-o”:用来指定挂载的分区有哪些特性,即/etc/fstab配置文件中第4列
mount -a命令会把/etc/fstab中所有磁盘分区挂载上 - 例:
/etc/fstab配置文件
- 把手动文件的信息写到配置文件里去(增加一行来挂载新增分区),通过mount -a更新下/etc/fstab里面的信息,能自动挂载。
- 第1列表示分区的标识,可写分区的LABEL、分区的UUID,也可写分区名(/dev/sda1)
- 第2列表示挂载点
- 第3列表示分区的格式
- 第4列是mount的挂载参数 //一般情况下,直接写default
- 第5列的数字表示是否被dump备份 //1表示备份 0表示不备份
- 第6列的数字表示开机时是否自检磁盘 //1和2都表示检测 0表示不检测
1比2优先级高,所以先1后2。如果有多个分区需要开机检测,就读设置为2;在centOS 7系统里,所有分区该列的值都是0.
第二个文件:/etc/rc.d/rc.local - 例:
umount
- 命令后面可跟挂载点,可跟分区名;不可跟LABEL和UUID
- 如果遇到不能卸载的,使用“-l”选项
-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