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ZSP-负责任地设计对象1
GRZSP全称为英文:General Responsible Assignment Software Pattern ,即:通用责任分配软件模式。
GRZSP能让我们做好对象责任分配工作,这对于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和设计有这重大的意义。
要做好对象责任分配,那我们首先明确一下对象责任的含义。
责任可以说是类之间的一种合约或者应尽的义务,它包括了行为(或者说方法、函数)、数据、对象创建等等。我们可以把其分成两个部分,即:知道责任——表示知道什么;行为责任——表示做什么。所以,就有个公式说:责任 = 知道责任 + 行为责任。
知道责任包括:
(1)了解私有的封装数据;
(2)了解相关联的对象;
(3)了解能够派生或者计算的事物。
行为责任包括:
(1)自己执行一些行为,如创建一个对象或进行一次计算责任等;
(2)在其它对象中的初始化操作;
(3)在其它对象中控制或协调各项活动。
这里我的观点是,责任不是类中的方法,而类的方法是用来是实现责任的。
面向对象的设计过程就是将责任分配给对象的过程,责任的分配还可以反映在协作图、顺序图等图中。
一个大鸟对我说,学习设计模式的收益会随着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大。然而,从开始学习设计模式到逐渐熟悉设计模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一般都会经历一个误解过程:1.误解了什么是模式;2.误解了模式能做什么。
不知道在自己学习设计模式的路上会犯什么错误,我知道一点,学习下去会大有裨益。so,督促自己坚持下去。
GRASP系列模式共分九种,先学习的是信息专家:Information Expert
我们在设计类(对象)的时候,如果某个类能够在某方面具有完整的信息,足以实现某个责任,就将这个责任分配给这个类,那这个类就是所谓的信息专家。信息专家模式是面向对象设计中的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在SSD3的课程中,作业要求编写一个购物车系统。我们要让每个商品(Product)在一辆购物车(ShoppingCart)内只能出现一次,如果有相同的商品加入购物车中,我们只需要增加该商品的数量,即在原数量的基础上加1,而不是在购物车的商品列(ProductArray)增加一个相同的商品(Product),类图如下:
有了这样的要求,程序就要在添加商品的时候检测两个商品是不是一样。那问题就来了,我们应该让哪个类具有“检测商品”这个责任呢?
两个商品是根据商品的编码(id)来标识的,而哪个类会具有id这一属性呢?这里无疑是Product类了。根据信息专家原则,Product类在检测方面具有id属性的信息,足以实现检测责任,所以Product类一个包括检测责任。于是我们在Product类中重写了Equals方法,用于检测两个商品是不是同一个商品。Equals方法的代码如下: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object){
if(object instanceof Product){
Product product = (Product) object;
return getCode() == product.getCode();
}
else{
return fals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