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总结
OSI参考模型总结
OSI七层协议总结:
应用层:网络用户的接口。
表示层:数据如何表示,具有信息格式和码型转换,加密/解密等特殊进程。
会话层:控制会话和数据传输手段。
传输层:TCP、UDP协议。消除底层通信产生的错误。
网络层:网络之间的互连,按路由寻找的方法将数据包送往目的地。
数据链路层:组合bit成字节,字节成帧。使用MAC地址访问操作,错误检测但不纠正错误。
物理层:传递bit。定义电压、速率、线缆以及针脚排列方式。
OSI模型层次之间的关系:
- 对等层:不同设备的相同层。
- 相邻层:一个设备的相邻层。
对等层用相同协议在通讯的时候一边封装一边解封装。
网络分层体系结构原理,禁止不同主机的对等层之间进行直接通话。
数据封装与解封装
OSI传输方式:
面向连接:对等实体在传输PDU(协议数据)之前必须建立起连接。
1.建立连接:鉴别对方对方身份,协商数据传输时的控制信息。
2.传输数据:传输用户数据,为了数据传输而产生的交互控制。
3.释放连接:释放双方已建立起的连接。
**特点:2、3步骤时无携带地址信息,所有动作基于已建立的连接。建立连接时需要3次通话,释放连接时需要4次通话。
面向无连接:对等实体在传输PDU之前,无需建立连接。传输协议中必须携带地址信息,有关控制信息,只能静态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