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osi七层模型和TCP/IP五层模型
OSI七层模型
OSI是Open System Interconnect的缩写,意为开放式系统互联。
目的:
- 降低复杂性
- 标准化接口
- 简化模块化设计
- 确保技术的互操作性
- 加快发展速度
- 简化教学
第一层:物理层(PhysicalLayer),
机械特性规定了网络连接时所需接插件的规格尺寸、引脚数量和排列情况等;
电气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bit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平的大小、阻抗匹配、传输速率距离限制等;
功能特性是指对各个信号先分配确切的信号含义,即定义了DTE和DCE之间各个线路的功能;
规程特性定义了利用信号线进行bit流传输的一组操作规程,是指在物理连接的建立、维护、交换信息是,DTE和DCE双放在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DataLinkLayer):
在物理层提供比特流服务的基础上,建立相邻结点之间的数据链路,通过差错控制提供数据帧(Frame)在信道上无差错的传输,并进行各电路上的动作系列。
数据链路层协议的代表包括:SDLC、HDLC、PPP、STP、帧中继等。
第三层是网络层
网络层将数据链路层提供的帧组成数据包,包中封装有网络层包头,其中含有逻辑地址信息- -源站点和目的站点地址的网络地址。
网络层还可以实现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数据的单位称为数据包(packet)。网络层协议的代表包括:IP、IPX、RIP、OSPF等。
第 四层是处理信息的传输层
负责获取全部信息,因此,它必须跟踪数据单元碎片、乱序到达的数据包和其它在传输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第4层为上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传输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CP、UDP、SPX等。
第五层是会话层
会话层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它提供包括访问验证和会话管理在内的建立和维护应用之间通信的机制。如服务器验证用户登录便是由会话层完成的。
第六层是表示层
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 加密和解密等工作都由表示层负责。
第七层应用层
应用层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应用层协议的代表包括:Telnet、FTP、HTTP、SNMP等。
TCP/IP五层模型
精简为五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 应用层。
通过下图可以直观理解两个模型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