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编码器波形输出异常问题引发的接口防护思考
如果排查的思路对你有帮助,请记住 消雨匆匆 or 大吊工。 码字和排查很累,仅此而已
附言:一个硬件工程师不是抄抄图,lay lay板,还是需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分析,前辈的提点的。画图只是技术,不是能力。
电机上经常需要使用光电编码器,光电编码器通常需要和板子进行线到板的连接,所以无法避免进行接口端设计和轻量级的防护,防护是为了在日常调试和生产装配中避免插拔损坏主板,基本就是RC级别的防护,其实一般的板内防护电路都是靠近接口一个10nF电容,再串联一定的电阻,理由很简单,10nf作为泄放瞬态的插拔,1K串联减少电流,这里不再装专家扯迷糊,大致这个意思。1K的电阻可以随需要调小或者调大,但是注意接收端最小电容的要求
一般新手的惯性思维,加电容就加100nf的,问之干嘛,滤波,都是这么加的。。。。。于是出现了下述电路
好的,对电容不管放到哪里都是100nF。可歌可泣,接口处为什么放置电容都不知道???
于是用新手的理论:放置电容,防止干扰,防止光电编码器过来的波形可以防干扰。。。我很无语
我们分析 一下一款光电编码器:1S输出1000个方波(或者为正弦波),于是如果1S种1000r/s。那1个波形的周期为1/(1000*1000)=1us。也就是0.5us高电平,0.5us低电平
接口处光电编码器电阻估计为10欧姆
0.1uf的充电时间常数 当t = RC时,Vt = 0.63Vu,也就是0.63的时间为3V输出 可以符合接收端的最低输入高电平VIH要求。而时间为0.63*10*0.1=0.63us
也就是说根本来不及充电到3V的时间,所以果然如预料,当电机转速越来越大的时候,波形开始变小,就是越来越矮,AD采集端就检测不到了,可怜的刚来新手在我建议下换成了33pf,问题解决。图就不上, 知道波形变矮意思的基本都知道长什么样子
其实在一些带插拔的端口,33pf完全可以满足要求,这里要留一个问题,33pf到底怎么防护作用的,怎么算出来的,不是很清楚,有高手就解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