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从20世纪60年×××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由终端到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演变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的直接通信。
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远程联机阶段】
为了共享主机资源和信息采集以及综合处理,用一台计算机与多台用户终端相连,用户通过终端命令以交互方式使用计算机,人们把它称为远程联机系统。
(1)前端处理机结构:前端处理机(FEP)用来专门负责通信工作,实现数据处理与通信控制的分工,发挥了中心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能力。前端处理机的结构如图1-1所示。
(2)调制解调器:由于计算机和远程终端发出的信号都是数字信号,而公用电话线路只能传输模拟信号,所以在传输线必须把计算机或远程终端发出的数字信号转换成可在电话线上传送的模拟信号,传输后再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利用调制解调器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3)集线器结构:把终端发来的信息收集起来,并把用户的作业信息存入集线器中,然后再用高速线路将数据信息传给前端处理机,最后提交给主机。
远程联机系统的特点是系统中只有一个计算机处理中心,各终端通过通信线路共享主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因此,主计算机负担过重,终端独占线路,资源利用率低。
【多机互联网络阶段】
计算机网络要完成数据处理与数据通信两大基本功能,因此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将其分成两部分: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
(1)资源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外层,它由提供资源的主机和请求资源的终端组成。资源子网的任务是负责全网的信息处理。
(2)通信子网:是计算机网络的内层,它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计算机互联起来完成数据传输、交换和通信处理。
【标准化网络阶段】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网络大都采用直接通信方式。1972年后,以太网LAN、MAN、WAN迅速发展,各个计算机生产商纷纷发展各自的网络系统,制定自己的网络技术标准。
1974年,IBM公司公布了它研制的系统网络体系结构。随后DGE公司宣布了自己的数字网络体系结构,1976年UNIVAC宣布了该公司的分布式通信体系结构。
ISO于1977年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研究该问题,并且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发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的国际标准OSI,这就产生了第三代计算机网络。
【互联与高速网络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互联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订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的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这就是计算机网络互联与高速网络阶段。
目前,全球以Internet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就成为第四代计算机网络。
转载于:https://blog.51cto.com/cookie1030/127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