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你的家乡在哪里?
小时候就听父亲说,住在云南的汉族人,多半是明朝时候从南京迁来的,老家在南京高石坎、柳树街一带,说这是在家谱里记着的。同样的话我不只听我父亲说过,很多有点经历的云南人说起南京,都会引出类似的话,并且都会有两个相同的词,那就是“高石坎”和“柳树街”。不过当时听了也就听了,也没多在意,反正南京离云南远着呢。
大学毕业后来南京工作,偶尔会听到一些南京老人的谈话中,冒出很多方言跟云南很像。比如普通话里的“去”,云南人的发音基本与“ke”相似,各地略有差别;而南京话说“ki”,发音很相像。再比如“小姑”,云南有种说法是“姑老太”,前段时间在公交车上听到两个四、五十岁的南京人聊天,也说的是“姑老太”。这些相似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又想起了父亲说过的话。我周围的人很多都不是“正宗”南京人,况且跟我讲话的时候也多半是说普通话,我想如果刻意访查,这样的相像说不定还会有很多。
云南与南京相距3千多公里,时间上也经过了5百多年的变迁,说不定这里面真有一些瓜葛,于是我准备考证一下这里面的学问。
一、“柳树湾”、“高石坎”确有其地吗?
那就先从传说中的高石坎、柳树湾是不是一个真实存在得地名开始找起吧。从南京现在的地图来看,并没有叫这样名字的地方。南京现在的地图上只有在光华门外、老城区东南有一片叫“石门坎”的地方,那地方属于城郊结合部,这几年城市扩张,那里都是一些新建的建筑、马路,根本找不到有价值的线索。这两个地名是两个独立的地区,还是两个连在一起的地区?或者是一个大地块中套着另外一个小地块?根本找不出一点头绪。
后来看到一条信息,说是云南《玉溪方志通讯》上有一篇文章记载:“通海县《王氏家谱》‘始祖名孜伯,原籍南京,世居南京高石坎柳树湾竹子巷。明洪武初年,随沐英军来滇。’”从这条信息的描述上来看,高石坎似乎包括的地域要广一些,柳树湾是高石坎的一部分。至少二者是靠在一起、连成一片的,竹子巷从高石坎一直延伸到柳树湾。找到高石坎或柳树湾其中一个地方,另一个地方可能就在附近。
后来留心搜集,又得到一条线索,说是明故宫里有一块石碑,碑上提到“柳树湾”这个名字。于是我决定先到明故宫遗址公园找一找,看看这块石碑上面都说了些什么。
明故宫现在是一个公园,少量的建筑都是根据历史记述新建的,只有一些当年垫在木柱下的大石础,还能让人想象一下当年的建筑规模,不过这些大石块上根本没有文字。我在公园里转了好几圈,也没有找到哪里有什么石碑。后来来到午朝门、内五龙桥边的臭水潭前,看到有人在一块大石板前指指点点,走过去一看,原来这就是要找的石碑。
这块石碑碑面已经很不平整了,个别字迹损坏非常严重,根本无法辨认。可能是后人为了保护石碑,用类似水泥的东西在表面喷涂了一层,使字迹更加看不清。经过我仔细辨认,勉强抄录了所有碑文,错讹在所难免,但是还是保留了很多重要的信息。
碑文上说:看得疏通沟渠,乃王政要务。除十三门内大小渠陆续疏通外,惟洪武冈■■■从■关首下北东城兵马司门首下北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等处过西下北各沟,向来不得下流之处,所以虽经疏浚,水仍不行。近从东长安门水关外水池细加阅看,得一沟洞,乃下流也。随为募夫于洞口掘去淤泥,进洞加功,直通至宗人府后。从此,工部门首、东城兵马司门首、标营、柳树湾、关王庙、太医院门首各沟之水,但遇大■■须刻俱流入东长安门下流水池,又从水池西进东长安门水关,从五龙桥河■西长安门■■至百川桥、大中桥出江。以故,洪武冈东各衙门及大小民居俱免淹湿之患。但恐日后宫更吏改,偶失稽查,以至浚道少疏及居民任意作践各沟,易至於塞,诸水不得从入下流,各地方仍受淹湿,为此碑立宗人府背后、砖砌总沟之前,使日后看官君子便于■■■■■查。祖制留心疏浚,及居民但看作践者,即行严加禁治,以尽防■■■之■庶几今日一番行事,不为徒矣!万历四十年九月初九日建立
石碑正面
石碑现位于午朝门内、内五龙桥之间,是明故宫内仅有的两块石碑之一。从碑文上我们至少可以得出几点信息:
1.南京在明朝的时候确实有过叫“柳树湾”的地方,其位置在当时的工部、东城兵马司、标营、关王庙、太医院附近。这说明那些传说和家谱中的记载并非无稽之谈。
2.这块碑原来立在宗人府后面,是为了记录某次河流疏浚工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警告后人爱惜劳动成果。从这块碑行文的语气以及没有具体落款来看,好像不是官府所制。但是,疏浚河道这样的工程,也并非单纯靠民间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至少要有官府参与其中。因此,对于石碑上所记述的信息,可信度是可以保证的。
3.在万历四十年(1612)时,柳树湾一带除了官府衙门之外,还有百姓居住。
据传说,朱元璋于公元1366年开始在南京建造宫殿,直到洪武二十五年 (1392年),经多次扩建,规模越来越大,建成皇城、宫城。在此期间,曾将当地的居民迁移至云南、贵州等地。永乐十九年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宫殿不再使用, 但仍作为留都,宫殿委派皇族和内臣管理。经过近2百年变迁,至万历年间,这一带可能又有居民居住了。确定了柳树湾这一地名确实在南京历史上存在之后,我们接下来落实一下柳树湾的大致位置在哪里。
二、“柳树湾”在哪里?
要确定柳树湾的位置相对比较容易,只要找到附近的工部、东城兵马司、太医院等地就可以大致确定。南京城经过朱元璋20多年的营建以后,城市规模达到了空前的宏大。为了显示天朝国都的宏伟景象,朱元璋特地命令礼部绘制了《洪武京城图志》,记述了当时各城门、山川、坛庙、官署、桥梁、街市、楼馆等主要建筑的示意图。
在“官署图”中可以看到,开国之初的明朝“六部”,除刑部位于太平门以外,其它“五部”都集中在千步廊的东面,西侧为五军都督府。
千步廊是现在御道街的一部分,在承天门与皇城洪武门之间。东城兵马司、太医院在“五部”的东面,柳树湾可能位于东城兵马司、太医院之间,也就是明故宫的东南角,今天的蓝旗街及标营一带。往南出了皇城洪武们、都城正阳门(现光华门),就是现在的石门坎一带了。柳树湾与石门坎之间被城墙和护城河隔开,在都城未建之前,柳树湾与石门坎连在一起是完全可能的。因此可以推断,高石坎就是现在的石门坎,柳树湾与高石坎都在南京城的东南角。
《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官署图,可推测出柳树湾的大致位置
当年朱元璋的宫城是填燕雀湖改筑而成的。那时的燕雀湖与现在的玄武湖是连通的,燕雀湖因在紫金山南叫前湖,玄武湖叫后湖。燕雀湖的名称始于南北朝,与梁武帝长子萧统(即昭明太子,编有《昭明文选》)的传说有关。
传说朱元璋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填湖,可总是填不平,后来听说江宁有一位老汉叫“田得满”,朱元璋就叫人把老汉抓来,并封为“湖神”,然后把他绑起来,活生生扔到湖里去了,这样才把燕雀湖填平了,至今“老南京”还有“移三山填燕雀”的说法。
历史上的燕雀湖颇负盛名,周长约三十里,面积很大,一直延伸到紫金山脚下。湖边芦苇丛生,各种水鸟常栖息于此,湖水与钟山相映衬,一派生机勃勃的雄姿秀景。由南向北流淌的青溪,其南端又有秦淮河,使几条水渠的交汇处,渠旁广植柳树,河流湾环,故有“柳树湾”之称。这些河流直到现在,都还留这大致走向。那时的柳树湾景色绝佳,白鹭翻飞,杨柳依依,饶有野趣。元朝著名诗人萨都剌即曾赋诗曰:“青溪鸥鹭白荡荡,白下杨柳青依依。”
南京城的历史变迁
明故宫及皇城建成后没有多长时间,公元1399年就爆发了皇四子朱棣与皇太孙朱允炆为争夺皇位的“靖难之役”,部分宫殿在战火中被毁。后来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南京虽然做为“留都”仍然保留了宫城和各府衙门,但是已经日渐荒废。昔日皇城内各部衙门附近被远迁云贵的居民住家,明朝后期可能又有寻常百姓居住了。
到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时,明故宫里的多数宫殿包括“金銮殿”奉天殿都已经无法使用了,朱由崧是在武英殿(明代中期殿内曾供奉朱元璋和朱棣的画像)即的弘光帝位,这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即有反映。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南明弘光2年)五月,豫亲王多铎率清军攻占南京。此时的明故宫因战争及自然灾害已大部分被毁,清军选定以南京明皇城为八旗兵的屯住之所。
顺治六年,又把这片区域加以改筑,用围墙将汉民与旗兵分隔开来,使驻防城成为自成一体的城中之城,称为“满城”。
后来太平军攻进驻防城,昔日营防衙门悉数被毁。清军复入南京后,重建驻防城,但规模已大为缩小。辛亥革命爆发后,驻防城再次遭毁,逐渐沦为普通百姓杂居之所。柳树湾一带由于原来为八旗军驻地,尤其以正蓝旗和镶蓝旗军为主,所以至今留下了“蓝旗街”的地名。
现在的“柳树湾”一带
三、云南汉族祖先的移民历史
在关于云南现今居住着的汉族从何移居而来,有很多文章都这样提到:
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人到云南受降,后来元朝的使臣胁迫当地政权,将朱元璋的使臣害死了。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令大将傅友德、蓝玉、沐英等大将从南京率大军30万出征云南。其中就有原驻柳树湾的羽林左卫,以及原驻正阳门外大教场的金吾前卫的部队。第二年平定云南后,傅友德、蓝玉班师回朝(郑和即是被沐英俘获后献给朱元璋当“侍童”的,后来被赐给四子朱棣当“侍读”)。
朱元璋很赏识沐英,又念其功劳无比,便派沐英留在云南镇守疆土。为了巩固疆域,促进云南的发展,洪武十五年(1382)前后,沐英亲自回到了南京,在南京广招工匠,随自己远赴云南屯田垦荒,兴修水利。在沐英所带的明朝军队及带来的工匠中,有部分官兵带着家属随往,有些官兵则与云南的当地人通婚,从此开荒垦地,生儿育女,世居云南。
沐英是开国功臣中少数几个得以善终的大将,蓝玉一案是明初两大案之一,牵连被诛杀的人达1.5万之多。后来,当朱元璋兴建新的皇宫时,又因柳树湾紧靠皇宫的东南部,属于皇城禁地。因此,在这一片驻扎的军队以及居住着的居民,成为朱元璋的心头之患,朱元璋肯定不会让他们继续居住在这里,居住在柳树湾一带的居民就自然成了移民的主要对象了。
还有一些让朝庭很不放心的官员、商贾以及那些犯了罪或被强行加上罪名的人,也都被统统发配充军到了云南这块不毛这地。1392年,沐春袭父爵为“镇国公”后,曾奏请朝廷再移南京驻军30万至云南。但这些江南人大多是来屯垦的,即属于明朝屯田制的部分。
所谓屯田,一是军屯,即在各地军事战略要地建立卫、所,既屯垦又镇守,类似于解放初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是民屯,移内地民众到人少地多的地方垦荒屯田。这些屯田点后来就演变成带屯、营、所字样的村落,这样的地名在云南是很多的。他们虽远去云南(后有一部分散布贵州),但他们永世记住柳树湾是他们的“根”。
走遍云南3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只要询问云南的汉族人来自哪里,大多数人都会根异口同声地说,来自“南京应天府柳树湾高石坎”。对于云南的汉族人是来自“南京柳树湾高石坎”的传说,虽然历史学家们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和定义,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祖籍关系讲,现今居住在云南省内的汉族人,大多数都是来自于古代吴越地区,即今天的江浙一带。因为从云南汉族人与南京人风俗习惯上的很多相同之处,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就连云南汉族的灶台式样和装饰花纹,都和今天的南京郊区农民的锅灶相似。
据说,南京地名委员会要逐步恢复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老地名,其中就有“柳树湾”。
上图: 泸西县的既庶村柔力球小脚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