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问题

今天的问题是,我们之前对应用解构后,分析得到有哪些层次、哪些部分会造成资源孤岛,分别可以用什么方式解决?为什么可以解决?

讨论

针对这些问题,小伙伴们循例进行了如下,有些发散但有益的讨论: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应用结构层次:交付层、业务功能层、管理维护层面、交付层面、业务流程、数据管理、资源使用方面都会产生资源上的孤岛;只有通过整合共享、推动数据开放,以数据集中、共享和融合交付为途径,才能最终解决。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交付层、通信层、业务层、系统层、基础架构。孤岛,我认为是某个应用产生的资源,如数据或服务,属于这个应用产生的资源,如果它不能提供给其它应用使用,那么它本身就成为一个孤岛。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把它的数据或服务开放出来共享使用,这样就能够消除这个应用产生的孤岛。

观点

我们回到应用解构模型: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首先应用所需要的硬件环境(基础架构),需要提供基本的计算(CPU)、存储(硬盘)、网络,这对于应用来说(这里主要讲后台服务)都是硬件资源,如果用户有很多应用,那么传统方式是为每一个业务(应用)采购部署一套硬件。现在要将这些硬件资源打破孤岛现象,就需要有能力将这些硬件按照最基本的CPU、硬盘、网卡为粒度(甚至更小)打散,这就需要有虚拟化技术,如下图,每一台主机采用虚拟化技术(服务器虚拟化)将其资源颗粒化。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这样,就会有很多的颗粒化的资源如下: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但是现在都颗粒化了,对于应用来说,他需要的还是主机,所以仅仅虚拟化技术是不够的,需要有基础架构能力,按需提供“虚拟主机”,以软件定义的方式,按照应用的需要,提供给他们相应的“虚拟”主机,“虚拟”主机的CPU、硬盘、网卡等也按需重组提供。这样,以软件方式提供虚拟主机的方式,也就实现了硬件资源的灵活调配,比如在应用需要更多的主机的时候,可以快速生成(软件定义)新的主机提供,在不需要的时候,也可以将某一台销毁,回收对应的CPU、硬盘、网卡资源,这也就是基础架构(管理平台),如下图: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至此,完成了传统硬件基础架构到软件定义的虚拟硬件的替换,但是既然已经可以软件定义了,是不是可以更深入一点呢?比如除了硬盘的方式外,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个超大的存储空间出来?毕竟虚拟硬盘还是受限于其定义规则和协议。分布式存储独立一层,将硬盘统一进行分层管理,提供出来,也就提供了除了磁盘服务外的超大空间,这也就是超融合基础架构,如下图: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再进一步,如果需要对每一应用对应的主机进行分组管理呢?比如应用1需要两台主机,应用2需要两台主机和一个大存储?这就是一个基本的云管平台提供的服务,每个应用相当于一个租户,平台为每一个租户提供虚拟主机服务,如下: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至此,应用的基础架构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是既然已经实现了软件定义,那么平台是不是可以把系统运行环境也一起提供呢?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编排服务,把每个应用所需要的主机、操作系统、中间件都一起配置完并提供给应用,那么应用只需要部署自身的代码(后台服务)即可,如下图: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当然,还可以再进一步,把标准的一些服务也提供出来,比如地图等功能,平台已经开始提供标准PaaS服务了,如下图: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如果把v*n等网络访问资源也提供呢?如下图:
信息化孤岛探讨及解决思路(七)资源孤岛问题的解决(完结)
从资源的角度,这些标准、通用的组成,其实都可以通过上述云平台来统一提供,统一调配,包括其生成和回收,为整体的信息化建设服务。
以上从整体信息化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描述,提及的技术之所以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被熟悉,也是因为这些是真实需要的,此处主要还是从原理上进行分析描述,但云平台的内容远不止这些,本章主要分析理解为什么要有云基础架构、云管平台,云平台为什么需要提供这些服务和技术。

至此通过七个章节,完成了信息化孤岛的探讨和分析,后续有机会再进行其他类型的技术探讨。

上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