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管理体系具体业务解决方案说明(二 目标成本)
上节说到如何进行成本科目设置,为目标成本做准备,按照科目进行成本测算得到目标成本的各个版本。
首先,顾问需根据客户的实际管理水平和业务指导核算对象的划分,核算对象按核算需求有多种划分方式。
行业内常用的划分方式有如下两种:
从概念设计阶段至规划方案阶段,目标成本不断深化细化;在设计、采购、施工各阶段进行成本的分析、控制与平衡
通常情况,大部分地产企业只有在方案版才能将目标成本的数据做到控制科目的最底级,因此建议方案版进行线上管控。
目标成本编制的业务逻辑
目标成本变更条件
- 因集团战略要求(如取消或增加精装修等)使目标成本发生变化;
- 因规划调整、预售查账或竣工查账导致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可售面积等规划指标变化导致可售面积单方成本变化累计达±1.5%及以上时,对目标成本中相应规划指标进行调整,基于规划指标计算的目标成本自动计算并调整;
- 因政府政策变化 (例如:实施90/70、节能环保政策等)使目标成本发生变化;
- 公司开发计划重大调整(包括分期面积、开发周期调整)导致工程目标成本变化的;
- 方案重大调整(由于市场因素或公司主动调整竞争策略、项目产品定位发生变化引起方案或建造标准变化,例如因销售调整精装修标准、外立面标准、景观标准等)导致工程目标成本变化;
- 因不可抗力(地震等)引起目标成本变化可进行目标成本修订。
目标成本业务流程图
在制定目标时需要把分摊部分考虑在内,分为跨期分摊和期内分摊。
跨期分摊的意义:将各期公用的成本进行分期分摊,形成各期分摊后全成本,以利于各期经营决策。
跨期分摊的原则是当期发生,当期跟踪
跨期分摊建议在项目三个时点进行
期内分摊的意义:将项目公摊至可售或持有的核算对象上,形成建筑单方成本或销售单方成本,为成本分析和销售定价提供依据。
成本角度跨期分摊的原则:收益原则,谁受益,谁分摊。
财务角度跨期分摊原则:利益最大化原则
期内公摊的成本项:(1)开发成本中土地获得价款、前期工程、主体建安工程费、示范区区工程费、基础设施建设费、公共配套设施费、(2)销售费用(3)管理费用(4)财务费用
行业内常用的分摊指标有三个
(1) 按照可售面积分摊:谁受益手分摊,收益大,分摊大。
(2) 按照建筑面积分摊:谁产出谁分摊,导致成本发生多,分摊成本多。
(3) 按照土地面积分摊:适用于土地及土地相关的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