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参考模型简介
一、背景
在早期的时候,网络通信也不是任何两台主机之间,通过网络传输介质相连,就能够进行通信。在早期网络发展中,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是由生产这些网络设备厂商决定的。每个厂商自己规定怎么封装数据,怎么传输数据。自己厂商和自己厂商的设备进行通信。为了整合与同一,因此产生了我们的OSI 7层参考模型。
二、概念
OSI的全称是“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 (英语: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缩写为OSI)。
OSI 参考模型采用了:分层结构技术,把一个网络系统分成若干层,每一都去实现不同的功能,每一层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
协议定义了:两台或多计算机 /系统之间通信时,所用的一套规则和约定。
三、分层及作用
该模型分层及作用如下图:
四、详细介绍
1.物理层
物理层设备:网线、集线器、转换器、中继器。
2.数据链路层
接受物理层传送上来的比特流(010101),数据链路层需要对这些比特流进行处理,同时,数据链路层还定义了如何将数据格式化。
3.网络层:
路由与寻址。
4.传输层:
建立端到端的连接。通过TCP/IP协议来建立的一个连接。
5.会话层:
建立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6.表示层:
数据在表示层时,封装和解封装的过程中,封装时,对数据进行加密,后格式化数据,进行传递。解封装时,它提供的是一个解密过程,解密后要把数据表示出来。
7.应用层:
为应用进程提供网络服务。
四、TCP/IP协议栈
参考OSI七层模型,常用的是TCP/IP协议栈,将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合并为应用层;将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合并为望楼接口层。
1.TCP/IP协议栈的作用如下图
网络接口层:
物理层设备:网线、集线器、转换器、中继器
链路层:交换机、网卡、网桥
因为物理层它的主要工作是接线,接线对应的是链路,数据链路层对应的接口内容,接口里面的网卡 里面由唯一MAC地址。所以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结合在一起。
网络层
网络层设备:路由器
路由器:它是依靠IP地址进行逻辑选路。
路由器作为网络节点IP地址,它是一跳一跳的去转发数据,去寻找一个最快、最优的路径。
将你的终端接到交换机上 通过交换机管理你的MAC地址。
网络就是再接一个线,连接到路由器上。这就是一个从终端到内网到我们广域网的过程。
传输层:
传输层为应用层提供服务。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发送数据之前,需要先进行连接。
TCP可靠是在于丢包重传的作用。
UDP:用户数据协议。无连接:直接发送。
应用层:
运行各种应用服务。
2.TCP/IP协议栈各个层常用的协议如下图
五、报文封装与解封过程
封装
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