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 DOD参考模型
OSI七层模型和DOD模型对比
OSI七层模型
作用:制定通讯标准或者规范
层次结构:
物理层:利用传输介质控制数据传输(网线 光纤)
数据链路层:控制一个网络内部数据传递(二层设备==具有交换功能的设备)
网络层:控制数据信息可以从一个网络到达其他不同网络中(三层设备==具有路由功能的设备)
传输层:空竹绘画通讯可靠性(TCP)或者高效性(UDP)
会话层:控制会话是否建立或者终止
表示层:分段处理/组合过程数据(每段最多1500字节)、编码解码、简单加密/解密
应用层:产生传输发送数据信息(服务)
通讯要求:
数据完整封装过程:
PDU(数据) ---- 段(目标或源端口) ---- 包(目标或源IP地址) ---- 帧(目标或源MAC地址)---- bit(比特流) ---- 网卡转换为光信号或者电信号
数据解封装过程:
网卡转换(二进制bit信息) ---- 识别帧信息 ---- 识别包信息 ---- 端信息 ---- 数据信息
DOD参考模型(TCP/IP模型)
作用:定义不同协议,实现网络通讯需求
层次结构:
接入层:
互联网层:
主机到主机层:
TCP:传输控制协议,面向连接网络协议
- 优点:数据传输可靠性高
- 缺点:数据通讯效率低
- 应用文件传输过程 邮件传输过程 网站页面数据传输过程
UDP:用户报文协议,无连接网络协议
- 优点:数据通讯效率高
- 缺点:数据安全性无法保证
- 应用:DNS解析服务 视频数据传输 语音数据传输
应用层:
telenet协议 | 远程连接 端口23 |
---|---|
FTP协议 | 文件传输 端口20(主动模式)/21(被动模式) |
TFTP协议 | 简单的文件传输协议 端口69 |
HTTP协议 | 超文本传输协议 端口80 |
SMTP协议 | 邮件传输协议 端口25 |
NFS协议 | 网络文件系统–数据共享 |
DHCP协议 |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端口68 |
常见协议端口号
DNS协议
DNS协议:域名解析协议
原理:
已知域名信息获取IP地址(让使用这个网站访问服务器时,利用名称访问,不再使用IP地址访问)
解析过程:
- 本地域名解析过程
查看DNS缓存记录信息
查看本地host文件 - 递归域名解析过程
查看LDNS服务器中是否有解析记录 - 迭代域名解析过程
①向根域名服务器进行询问
②向顶级域名服务器进行询问
③向二级域名服务器进行询问
④LDNS服务器获取二级域名响应A记录信息,进行保存,将结果发送给主机
域名结构
ARP协议
ARP协议:地址解析协议
原理
已知IP地址获取MAC地址
原理作用
①利用ARP可以发送请求数据包,获得相应主机MAC地址,从而实现封装过程
②减少交换网络中广播包产生
解析过程
①发送ARP广播包,获取主机MAC地址
②所有主机会收到广播包,完善ARP表信息
③利用获得的MAC地址,发送hello包,获得主机MAC地址
PS:交换机在连接上主机后,会发送hello包,获得主机MAC地址,构建交换机MAC地址表,方便转发数据信息
DHCP协议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DHCP协议获取IP地址原理
①主机dhcp功能开启
②主机会向交换网络发送dhcp请求数据包(广播方式发送)
③dhcp服务器接收到请求数据包,进行数据包响应
④主机接收到相应包配置地址信息,并恢复dhcp确认数据包
⑤dhcp服务器接收到确认数据包,调整IP地址池
⑥dhcp服务器根据地址租期信息,确认地址是否继续使用,若不继续使用,将地址回收分配给其他主机